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汽车技术 > 汽车维修 > 汽车部件维修实例
汽车水温高的故障检修
来源:汽车与驾驶维修  作者:佚名  2018-10-09 09:11:33

    0.引言
    汽车发动机冷却液温度高(水温高)是一种常见的故障现象,如果汽车发动机在工作时仪表盘上的水温指示灯点亮,则说明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过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水温高。水温过高轻则会导致加速磨损、机油润滑能力下降、油耗增加,重则会导致水箱爆裂、活塞环拉缸、气缸盖、气缸体变形等,对发动机造成永久损害。
    1水温传感器的作用及检测
    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又称水温传感器,它用来检测发动机冷却液的温度,并将温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输送给发动机控制单元,作为汽油喷射、点火正时、怠速和尾气排放控制的主要修正信号之一。
    通常情况下,对水温传感器的检测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首先,运用万用表对水温传感器进行检测,主要可以分为单件检测与在车检测2种;其次,检测汽车水温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最后,检测控制单元与水温传感器两者连接线束的电阻值。

    2 常用的水温传感器类型
    通常情况下,汽车水温传感器可以分为2大类,分别是绕线电阻式和热敏电阻式。绕线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原理是将纯度非常高的镍线缠绕到绝缘绕线架上,然后在外层罩上相应的外套。根据电阻值会随着温度变化的特点,实现温度传感器的作用。但是该类型的温度传感器响应比较差,时长大约在15s左右。热敏式温度传感器属于敏感元件,根据温度系数的不同可以划分为NTC(负热敏系数)和PTC(正热敏系数)2种。正热敏系数温度传感器的电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负热敏系数温度传感器的电阻值则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热敏式温度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电阻大、重量轻的特点,比较适用于测量小空间的温度。热敏式温度传感器的反应速度比较快,热惯性相对比较小,因而被广泛地运用于检测发动机冷却液温度。

    3水温高故障诊断案例一
    3.1故障现象
    一辆广汽本田锋范轿车,曾因发生交通事故在4S店进行过维修,该车维修项目有更换水箱散热器、冷凝器和进气歧管等零件。2个月后出现水温指示灯点亮的故障。
    3.2故障分析
    ①冷却液量不足从而导致水温升高;②汽车的电路或者电子扇出现故障;③有异物堵塞水箱散热器内部;④汽车的冷却系统内存在空气,导致2个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有差异;⑤汽车的水温传感存在故障;⑥水温表的高温指示灯出现故障。
    3.3故障排查
    ①由于水箱散热器是近期更换的,出现异物堵塞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小;②对冷却液位进行检测之后,发现其在标准范围内;③对汽车的发动机进行暖机之后,笔者看到高温指示灯亮起,但是电子扇并没有转动;④将汽车空调打开,检测到冷凝器与散热器的电子扇均运转,可见汽车的电子元件、电子扇以及搭铁电路均没有问题;⑤通过诊断仪查看相关数据,仪表中的高温指示灯亮起时,水温传感器1的温度显示为121℃,在这个高温下机油根本无法起到润滑作用,所以马上关闭发动机。当发动机冷却之后,再次启动发动机,查看相关数据,发动机转速为800 r/min,水温传感器1(ECT1)的温度为87℃,水温传感器2 (ECT2)的温度为1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ECT1达到87℃时ETC2只有19℃,说明节温器可能存在堵塞。这就需要通过手对上下水管进行触摸,了解上下水管的实际温度,两者的温度基本上相同,那么就表明节温器已经打开了。此时2个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读数应该比较相近,但是诊断仪上的数据表示2个传感器的温度相差68℃。这就需要运用万用表对传感器的供电电压进行测量,供电电压为5V,表明符合标准。测量传感器的搭铁电阻为0.1Ω,正常。此时怀疑是水温传感器故障,遂更换一个新的传感器启动试车。用诊断仪重新查看数据流,ECT1的温度为93℃,ECT2的温度为88℃。
    3.4故障排除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损坏,更换传感器,故障排除。
    3.5案例总结
    综上所述,现在几乎每种车型都有2个水温传感器,利用两者相比较可以判断出节温器开启是否正常。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故障诊断方法,做汽车故障诊断关键要有清晰明了的诊断思路,而多动手、多实践、多查阅资料和勤思考是提升诊断技术的有效方法。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 好的评价
      0%(0)
  • 差的评价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01,058.60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