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汽车技术 > 汽车维修 > 上汽大众维修实例
检修大众轿车故障及电路图解析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12-10-10 13:32:27

一、大众轿车电路图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图1,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大众轿车整个电路都是纵向排列,同一系统的电路都归纳在一起,而且在电路图中所占的篇幅局限在某一范围。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该车系每一页电路图都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1. 标题部分:该标题说明该页电路中所包含的内容,维修人员可以通过该标题寻找所需要的电路图,如图 1-(一)部分所示。

 

2.电路图部分:汽车电路图是利用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表示汽车电路构成、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而不考虑其实际安装位置的一种简图,如图 1-(二)部分所示。电路图部分由上而下又可以分成A、B、C 三个部分:A 部分是中央电器盒电路;B 部分是车上的用电器及连接状况;C 部分的横线是搭铁线,上面标有电路代码和搭铁点位置。

 

(1)中央电器盒电路

电路图最上方有 4 条横线,其中3 条是引入继电器盒内不同用途的火线,另一条是搭铁线,如图 1-A 所示。线端标号为“30”的是常火线;标号为“15”的是从点火开关 15 接柱引出的供电线;标号为“X”的是卸荷线或称为大功率线;标号为“31”的为搭铁线。他们在电路图中用细实线画出,在实际汽车中是压装在中央电器盒内的成形铜片,他们输入或输出导线通过螺帽固定在中央电器盒下方的接柱上。

 

中央电器盒正面位置安装的是各种继电器,如图 1-1 所示就是一个继电器电路,在该继电器的左侧有一个黑色方框,黑色方框内有数字,其数字表示该继电器插接在中央电器盒面板上的位置。如内标数字“2”则表示该继电器插在中央电器盒的第2 号位置上。在“2”右侧“J17”则表示该继电器的名称或功能。

 

(2)汽车用电器及连线电路

图 1-B 所示部分是实际车身电器和连线部分,它是利用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在电路图上表示汽车电路构成、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电器元件在电路图中是主体,其在图中用框图辅以相应的标号表示。每一个元件都有一个代号,电器元件的接线点用标号标出,标号在元件上可以找到。如图1 中,空气流量计用 G70 表示,且其上有两个接点分别用“2”、“3”、“4”“、5”表示。

 

在电路图的连线中,我们还会发现有粗实线和细实线之分,其中粗实线我们把它称为外线部分,在汽车电路中是真实存在的。而细实线一般为汽车电器元件和开关总成等内部结构的连接,这部分连接虽然存在,但线路是不存在的,标示出来只是为了说明这种连接关系,同时也是使电路图更加容易被理解。

 

在外线上每条线的中间部位都有一组字母(或中文字)及数字,其字母是代表该导线的颜色,数字则代表导线的截面积。在每根线端也有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是表示接线柱或插口与另一部分的连接关系。大众车系电路图中导线颜色存在一定的规律,如:红色多为电源线;棕色为搭铁线;白黄色为控制线;蓝色多用于指示灯或传感器;绿色或绿黑色多用于脉冲式电路等。

 

线路中还有字母 T,表示连接插头,其后的数字表示该插头的孔数以及连接导线对应的孔的序号。例如图1 所示 T80/4 表示该插头共有 80 个插孔,连接导线对应的插孔序号为4。若有的插头上带有 a 则表示该元件上80孔的插头不止一个,因此用后缀a、b、c 加以区分。

 

(3)电路图最底部横线

电路图最底部横线表示搭铁线,导线搭铁端标注有带圈的数字代号,在图1中②所示。在横线的下方还有连续和识图的标记号,称为电路代码,数字的大小没有实际的意义,但有 2 个主要的作用:a)每一个代码都与一纵向电路相对应,连续的电路代码对应汽车某一整个系统电路内容;b) 电路代码便于反映在一部分电路图中难以表达的连续部分。

 

例如线路比较复杂的前照灯,它工作时要涉及到点火开关、灯光开关和变光开关等配电设备,而这3 个开关不在同一条纵线上,若按传统的画法,必定要画一些横线将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图上就会出现较多横线,增加了读图难度。为此,大众轿车电路图采用“断线带号法”来续接电路。只要把两个方框合并,就等于把电路连接在一起,此种方法我们把它称为“交叉查找合并法”,如图3所示。

 

3.图注部分:图注是对本页电路

中出现的电器元件、插头、搭铁点、导线的汇集点进行必要的解释,方便维修人员查找电路、理解电路,如图1-(三)所示。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32,183.59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