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包年699元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家电技术 > 单元电路介绍 > 其它电路
万宝牌DCZ-13型电磁炉检测电路原理分析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10-05-05 15:11:40



  检测电路由检测控制中心(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炉面检测保护和开关管工作检测保护等组成。

  1、炉面无锅

    锅的质料不符等检测保护电路如图1所示。电磁炉在工作过程中,CPU(XC68HC705P6ACP)的25脚会一直监测、接收U2D(LM339)13脚输出提供的炉面状况信息。

  当炉面无锅,或锅被拿走,锅体材料不符合要求(电磁炉仪对锅底为导磁材料制成的平底锅加热)时,CPU就会通过24脚外接蜂鸣器发出报警声(均由CPU内存程序自动处理控制);另外,CPU还会通过21脚输出锅检秒脉冲。该脉冲的高电平与低电平脉宽约为4比1,其中关键测试点CPU 21脚和U1A②脚的信号波形如图2所示。

  当锅检秒脉冲为高电平时,先经U3E(7404)跟随后,一路使Q6导通,U1B⑥脚被钳位在低电平,电磁炉功率调整失去作用;另一路经D7、D8控制脉宽调制电路的Q4 b端和U1A④脚,U1A②脚输出端为低电平,电磁炉停止加热。当锅检秒脉冲转变为低电平时,上述脉宽调制和功率控制电路恢复正常工作,U1A②脚输出锅检脉冲。如果在30秒钟后,仍为无锅等情况,CPU的⑩⑩和⑩脚就会输出关机信号,使电磁炉自动关机保护。

  2.防止空烧保护

    在无人看管状态下,CPU通过图1电路对25脚输入信息进行鉴别,发现电磁炉一直处在正常加热或保温状态,无任何调整状态变化,约两小时后变为自动关机保护,避免用户忘记或外出而使电磁炉空烧造成危险。

  3、炉面过热保护

    过热检测保护电路如图3所示,炉面工作温度检测采用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Q1为传感器,型号NTC200K,微型玻璃封装,表面涂为红色,外形与1N4148二极管很相似。该元件内阻在常温下检测为90kΩ左右,安装位置在紧贴着炉面微晶玻璃板中心背面。炉面工作温度出现异常升高时(水烧干后),该电阻值会相应下降变化,U2A④脚电压随着升高,高于U2A⑤脚的基准电压时,U2A②脚输出由商电压突变为低电平,分为两路控制信号:一路使Q8由导通转变为截止状态,+12V电压经R50、与D9、D10分别供电给Q4和U1A④脚,控制脉宽控制电路停止炉作。另一路提供给CPU 23脚,使CPU 21脚跳变为高电平,16、17脚和18脚也发出关机信息,停止炉子加热,达到自动关机保护目的。

  4.电网电压过压保护

    当电网电压AC220V因故升高时,交流输入电路的压敏电阻RZ(型号14D391K或10D431K,视炉子的品牌型号不同而异)达到上限值后击穿短路,使保险管F1烧断,达到保护机内其他元件免受损害的目的。

  5。电网电压欠压保护

    电路欠压保护电路如图4所示,当AC220V低于AC150V后,经D1整流、1C2滤波后的寅流电压也会相应降低,通过欠压取样电路1R1、1R2和1R9分压获得的欠压取样信号提供给U1C⑧脚,通过U1C控制脉宽控制电路停止加热,达到保护关机目的。

    6.高频加热开关管的过压保护

    过压保护电路如图5所示,高频加热开关管在高频振荡工作过程中D极要承受+300V串加1L2高频加热线圈的谐振高压的冲击,过压保护器U1D的11脚为基准电压约5.7V,开关管D极脉冲高压经过压取样电路1R5、1R6和R28分压后获得取样信号电压提供给U1D⑩脚。开关管正常情况下,U1D 11脚的电压高于⑩脚,13脚输出高电平,不会影响U1A等脉宽控制电路的工作。当开关管D极高压脉冲幅度高于1.3kV时,U1D⑩脚电压就会高于⑩脚,13脚能变为低电平,13脚外接C12经R37放电,功率控制电平因此降低,输出脉宽变窄,从而使开关管导通时间缩短,振荡电流相应减小,脉冲电压幅度降低,引起了保护开关管的作用。

  7.开关管过温保护

    保护电路如图6所示。温控开关K位于大散热片上,正常情况下为闭合状态。当开关管因故工作温度超高,又使散热片温度也相应升高达到温控开关断开状态温度时,温度开关转为断开状态,保护电路U2C⑨脚电平低于⑧脚,14脚突变为低电平,分两路信号:一路通过U3C、驱动集成电路TA8316S,使开关管截止,停止加热;另一路提供给CPU 22脚,⑨脚变为高电平,16、17和18脚发出关机信息,达到关机保护目的。





关键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5,710.938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