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汽车技术 > 汽车维修 > 柴油|重汽车实例
綦江S6-150变速器修理后输出轴无法正常转动
来源:本站收集  作者:佚名  2015-04-26 09:14:52

    当代变速器传动部件的配合对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车辆维修技术人员在维修变速器时,应认真执行操作规程与技术标准,防止维修装配出现毗漏,并且应保持工件、工具、工场清洁。现以苏州金龙KLQ6125BIA型客车装备的纂江S6-150变速器修理时出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与同行共享。
    故障现象:一台行驶里程约为74万km的苏州金龙KLQ6125BIA型客车(配置广西玉柴YC6L330-30发动机和綦江S6-150变速器),该车变速器损坏后,在修理装配过程中,所有齿轮轴、齿轮与轴承都安装妥当,拧紧第2轴固定螺栓时,发现其输出轴无法正常转动。
    故障诊断:该车变速器在拆卸时,维修技术人员进行检验,判断变速器因缺失润滑油导致第1轴、第2轴、副轴及相关齿轮与轴承损坏,确定了可用件、可修复件与不可用件。因损坏的零件比较多,在订购零件时,很多零件放在一起打包寄到材料供应仓库,然后由维修技术人员到仓库领取零件,维修技术人员认为领取到的零件都是适合使用的,提料到维修车间后,未认真与原车配件进行对比来确定零件是否适合使用、确定零件应该安装在哪里,便对变速器进行装配。另外,在装配变速器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边装边试的方法进行,未确定装配过程的各工序是否存在问题,将所有齿轮轴、齿轮与轴承都安装妥当之后,在拧紧第2轴固定螺栓时,发现变速器输出轴无法正常转动。
    为排除变速器输出轴无法正常转动的故障,按照变速器安装的反向顺序,先松开第2轴固定螺栓,输出轴开始转动,将变速器后盖的全部螺栓松开少许,再次拧紧第2轴固定螺栓,输出轴可以转动,但还有一定阻力,说明并不是后盖衬垫影响的。因故障是拧紧第2轴固定螺栓时才发现输出轴无法正常转动的,此时各挡位的齿轮是否相互碰撞、摩擦,影响输出轴的正常转动呢?又检查各挡位的相关齿轮,并未发现齿轮有碰撞、摩擦的现象,检验人员询问相关维修技术人员,是否采用边安装边检查的方法在装配过程逐一检查,答复是没有。因此,检验人员大胆地否定了该变速器之前的装配方法,要求拆卸变速器的所有附件,重新检查、装配。
    当维修技术人员拆卸第2轴时,发现3挡齿轮在转动时存在一定的阻力,其他各挡位的齿轮转动正常,所以决定分解第2轴上的附件,重点检查3挡齿轮及滚针轴承的安装情况。维修技术人员分解3挡齿轮时,对其进行检查,未发现有可能引起故障发生的可疑迹象。拆出3挡齿轮与该挡位的滚针轴承,并将其放置到平坦的垫板上,发现滚针轴承比齿轮高出约0.5 mm,至此,维修技术人员醒悟过来,原来该挡位安装时转动存在阻力是在变速器装配妥当后,拧紧第2轴固定螺栓时,轴上齿轮与滚针轴承的位置发生变化,相互挤压与摩擦导致的,一般滚针轴承都要比齿轮短1.5 mm~2 mm,而此时3挡齿轮滚针轴承比齿轮还长,必然引起滚针轴承端面与3挡齿轮的端面摩擦阻力增大,导致输出轴无法正常转动。
    滚针轴承不适合,认为是供应商发错了零件,拨打电话询问供应商,答复是零件并没有发错,供应商未确定哪件滚针轴承适合,所以3挡滚针轴承寄来了2副,维修技术人员在安装时并未认真匹配相关滚针轴承,结果在装配时用了比较长的滚针轴承,导致发生了该故障。检验人员到材料库检查装放零件的箱盒,发现里面还有1副滚针轴承,用游标卡尺测量,果然与刚才的那个滚针轴承的长度相差2 mm。
    故障排除:选择适合该变速器的3挡滚针轴承装配妥当后,转动输出轴检查,并未存在阻力,故障排除。
    故障总结:修理变速器首先应该熟悉了解变速器的工作原理;拆装时切记对变速器进行相应的清洁;认真检验确定可用件、可修复件与不可用件;购进的零配件应该检查对比,最好将新零件与原车零件对比,检查是否存在不适合的零件。
    所有零件准备妥当之后,装配变速器时,应该采取边安装边检查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停下来整改。本案例中,应特别注意检查主轴上的各挡位齿轮是否正常转动,若发现某一挡位齿轮转动异常,应立即停止安装,同时对之前的安装情况进行检查,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之后,才可以进入下一步工序操作。
    在变速器安装过程,还要保持工件、工具、工场清洁,切实防范变速器修复后出现过早磨损的现象。只要以上各项要求做到位了,相信变速器修理、装配也并不是太难的事。
 

关键词:金龙客车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24,132.81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