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家电技术 > 彩电技术
对《不辩则难明.重要在参与》一文质疑的答辩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13-03-19 08:42:42

    《之我见》对笔者原文中的一些观点:“只要不是劣质行变,特别是原装行变,其初级绕组与次级低压绕组间不会发生击穿短路之事”,提出质疑。继而,又阐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事实上,作为一名一线维修人员,我经常碰到行输出变压器的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击穿损坏现象。”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事情,笔者也承认,对于行变的损坏,存在着少量的既不属绕组内的断路,也不符合高压绕组内匝间击穿后“交流短路”的检测规律。但是,也未有确凿的证据,断定它属初级绕组与次级低压绕组间的击穿。无奈之下,将此问题束之高阁,以待有识之士予以解惑。令笔者遗憾的是,《之我见》一文对所提出的观点,未说清检查是怎样具体操作的,检测的数据有哪些,唯一可以参考的只有这样一段描述:“故障现象是,打开电源开关,听到很小的‘叽叽’声,查为行输出变压器初、次级绕组击穿,用万用表测量结果为引脚全通”,得出“……行输出变压器初、次级绕组击穿”的结论。笔者认为,此结论是错误的。

    首先,因为不管是好的行变,还是损坏的行变;也不论是在路检测,还是脱路测量,均不可能有“引脚全通”的状态。起码,有一脚是与其他任一脚之间为绝缘状态,此脚就是高压绕组端的“交流接地脚”,也是ABL电路的采样脚,见图1中T302的⑧脚。如果是“引脚全通”,说明不但“初级”与“次级低压绕组”击穿,而且还与“高压次级绕组”击穿。那么,就算是行变的初、次级绕组间存在高压击穿的可能性(笔者现仍否认这点,详见下文),行变的初级绕组分别与低压次级、高压次级同时击穿,可能吗?可见,“引脚全通”是出于仅测量一、两脚,便以偏概全而得。

    下面让我们把分析的条件放宽松些。退一步讲,就算“引脚全通”指的只是行变的初级绕组与次级低压绕组间的各个引脚,不包含高压绕组的“交流接地脚’,(实际上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在不看图纸,或是不做专注时,很难辫清各脚是从属于哪一项)。即便如此,用万用表在路检测行变的故障,其手段也欠科学。因为用万用表在路检测行变的损坏情况,除绕组内部断路能做出判断的以外,其余行变故障的检测结果,都是不具“唯一性”,无参考价值。大家会问为什么?

    因为用万用表在路检测行变绕组间是否“短路”,其结果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感兴趣的读者可做如下检测:在收视良好的CRT彩电上,用指针表随意检测行变各引脚间的阻值,有一半的概率得出“引脚全通”的结果。这一半的概率就是当黑表笔接行变低压次级引脚,红表笔检测行变初级各脚的测量结果,见图1b。原因是:我们检测是否存有短路时,常用指针表的Rx1,Rx10挡。以Rx10挡为例,黑表笔接行变次级低压绕组中的任一脚时,红表笔检测行变的+B电压输入脚或与行管c极相连脚时,所测得阻值约为50Ω。如果简单地分析,行变初、次两绕组间应为绝缘状态,这50Ω的阻值,自然可以认为是绕组间“短路”了。可是,这只是表象,是“假象短路”。因为行变初级绕组的直流阻值很低,约1Ω左右,而次级低压绕组的直流阻值更低,只相当于指针表两表笔短接时的“接触电阻”(约0.2Ω),且低压次级绕组有接地引脚,所以,如此操作测量行变的初级绕组与次级低压绕组之间所得的50Ω阻值,实际上反映的只是行管中阻尼二极管的正向阻值(见图1a),而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自身的直流阻值根本不能反映出来。如果不了解这些,将此阻值误认为初、次级绕组间击穿后的阻值,那么,误判行变“损坏”是无疑的,维修继续下去,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只是指针表RX10挡所检测的情况。如果改用指针表RX1挡检测,随着表内电池施加在两绕组间测试点上的电压值增大,再加上阻尼二极管伏安特性的原因,所测得阻值会更低。上文中提及的RX10挡测得的50Ω阻值,RX1挡将变为约10Ω,这时如果套用《之我见》作者的思维定式,所得的结论定是:“行变的初、次两级间,存有严重短路”。

    另一半的概率就是:当黑表笔接行变初级绕组的引脚,红表笔检测低压次级绕组各引脚时,得出初、次两级“引脚全通”的假象短路,也并非为难事,见图2。因为行电源的初始端与冷地间并接有容值较大的滤波电容,而行变次级绕组又有接地的引脚,且行变的初、次级绕组直流阻值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形式上在检测行变初、次级绕组之间引脚的阻值,内在的实质却是指针表的电阻挡中的电池对行电源滤波电容充电。在检测有故障的彩电时,因行电源滤波电容是放电状态,所以指针表检测时,其充电的浪涌电流较大。不了解这一点,以一般维修者的检测速度检测行变引脚,在滤波电容充电达60%之前这段时间内即可检测完毕,足以能显示出有“引脚全通”的状况。当然,如果多次、反复地测量,或是一次较长时间的检测,是可以避免误判的,前提是:滤波电容绝对不漏电。对于一些维修作风严谨的维修人员,在检修疑似“短路”故障时,会有意识地挑断行电源这条支路,以避免滤波电容的影响。即便如此,仍有误判的可能性。因为还有一条支路易被维修者所忽视,它就是视放电源支路,见图1a。视放电源绕组虽然也属次级绕组,但它与初级绕组的关系是“自祸”关系,而不是“隔离”关系,此“初级”与“次级”之间的短路是天经地义的。不了解这一点,也易产生误会。视放电源的输出端,同样接有容值较大的滤波电容,它多在视放尾板之上,造成误判的原因与行电源的滤波电容相同。

    由以上分析可知,《之我见》作者在维修操作中,以错误的检测手段得出错误的结论—“行变的初级绕组与次级低压绕组间过压击穿”,这不仅在维修实践中罕见,理论上也有悖科学规律。因为行变的初级绕组与低压次级绕组是降压变压器的关系,要求的是低电压大电流;而行变初级绕组与次级高压绕组是升压变压器的关系,要求的是小电流高电压。因为行变的初、次级间绕组匝数比根据需要已固定,次级高压绕绕组线匝数要远远地高出初级绕组的线匝数,大约是初级绕组的40倍。这就意味着,次级高压绕组上的高压,时时刻刻地要高于初级绕组上电压值,且达40倍之多。所以,如果说初级绕组有过压苗头产生,尔后,行变的过压击穿,次级高压绕组自身应首当其冲,毋庸置疑。有何依据要说成发生在初、次级间为降压关系的这一对绕组之间呢?

    从过压击穿产生的途径上讲,行变初级绕组与次级低压绕组之间发生击穿,也是不具可能性的。以行逆程电容容值变小,使行逆程峰值电压陡升而过压的故障为例。依据“木桶理论”,分析行输出电路中的主要元器件,其耐压程度的“短板”不是行变,见图3。图中三种元件行管、逆程电容、行变的初级绕组与低压次级绕组。其中,行管的反向耐压最大值为1700V,行逆程电容的耐压值为2000V,行变绕组的漆包线上的“漆包皮”,以市场上价格最低,漆皮厚度最薄的为例,其耐压值也不低于1500V。那么,就算是行变的初、次级两级缠绕在一起,即不考虑有骨架隔离这一因素,行变的初、次级间,以双层漆皮为电介质组成的“线间电容”,其耐压程度,也不低于2X 1500V,即为3000V。由图3可见,行输出电路中的耐压程度的“短板”依次为:行管、行逆程电容,维修实践证实也确实如此。有行管、行逆程电容这俩“炮灰”的存在,行变即便是劣质的(初、次级间隔离不好),其初级与低压次级两绕组也会安然无恙。当然,如果绕组中的漆包线脱皮,就不能在讨论之列了,因为它不符合《之我见》作者对行变故障性质的界定。

关键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92,824.22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