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汽车技术 > 电动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原理简介(三)
来源:汽车维修与保养  作者:佚名  2018-12-15 09:20:44

    六、PHEV的性能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1.PHEV的性能
    PHEV的动力电池要保证PHEV具有必要的动力性能指标和纯电动行驶里程,又不能增加太多的车辆质量,因此,电池必须要有足够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与HEV不同,由于PHEV经常要采用纯电动模式行驶,因此电池需要在深放电工作的同时,也要保证有很常电的循环寿命。PHEV以纯电动模式行驶时,当电池在SOC降到较低的水平时,应仍能大电流放电。当电池的SOC较高时,应能接受大功率充电,以回收制动能量。电池应具有较低的成本,以降低整车的成本。
    PHEV使用车载电池组可以减少车辆发动机冷启动时的排放,其原因在于冷启动期间,车辆采用电能单独工作模式,同时使用蓄电池的电能将催化转换器加热至一定温度,一旦催化转换器能够正常工作,发动机既可按照需要启动。但是,在极冷条件下,几乎所有的电池都不能很好地工作。这不仅因为可用电能的减少和内阻抗的增加(造成效率降低),而且当放电功率很大时,电池的使用寿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铿电池的典型工作温度范围为0~50℃。在极冷的条件下,电池的内阻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输出的功率水平很低。
    因此,为了增加PHEV在极冷天气条件下的续航里程和电池寿命,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一种方法是为对电池组进行热隔离,以确保除了冷却水出口外电池单体和周围空气之间不存在或只有极少的热交换。在极冷或极热的条件下,这种热隔离方法可以使蓄电池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稳定的温度。另一种方法是在极冷条件下,通过消耗电池电能,使用内部加热器给蓄电池加热。此外,也可以通过接入电网使电池处于外部加热模式。
    2. PHEV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PHEV的研究面临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市场和用户需要确定整车的结构、成本、控制策略、纯电动行驶里程的长度、电池能量和电机的功率等性能指标;满足PHEV所需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的开发;PHEV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
    PHEV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车主每次的行驶里程总是少于设计的电动续驶里程,并且经常给蓄电池充电,则发动机可能一直无需启动。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油箱里的燃油相对陈旧,也可能会导致某些机械结构,如发动机中的零部件卡死等情况。为此,一些PHEV车型(如雪佛兰Volt)在设计上增加了维修模式,该模式既可以由驾驶人手动启动,也可以自动启动,使发动机和发电机定期运行,从而保持这些机件的正常运转。另外,PHEV在正常行驶条件下是安全的,但在充电(特别是在雨天或潮湿条件下操作)、维修或发生交通事故时,则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安全问题。与其他高压系统一样,PHEV的电气系统在误操作时则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高压系统在不合理操作时可能会引起电击、电弧放电等电气危害。
    如在正常情况下,汽车的高压系统与地面和汽车底盘是隔离的,当汽车在维护时,如果由于误操作接触到高压系统的正负极时,就会遭受电气危害。采用先进的非接触充电方式(如感应无线充电)能够减少充电时的电击危害,但这种方式会降低充电效率,增加系统成本。如果在雨天,使用接触式充电机给汽车充电,可能会有电流泄漏,老化破损的插头和电线会引起漏电现象。因此,雨天给汽车充电时需要格外小心。泄漏的电流会产生电击现象,导致人体肌肉收缩、心房颤动及组织损伤,通常10mA的电流就能引起肌肉收缩。在发生交通事故时,高功率、高电压的连接器件有可能会发生短路,引起火花、过热等情况,甚至导致电池起火和爆炸。车辆到电网(vehicle togrid、V2G)的概念指的是电网和汽车电池之间的双向功率和能量的交换能力。通过双向充电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以用作家庭或办公室的备用电源。通过PHEV的电池还可以控制电网(如分布式电网)或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对其频率和电压进行管理。由于在可预见的未来,成干上万的PHEV将与电网连接,由电力驱动的交通运输将开始繁荣起来,并逐渐实现不再依赖化石燃料的目标。因此,研究电网到车辆(G2V)技术对动力系统的影响势在必行,并且需要考虑包括电池尺寸、充电过程、PHEV的分布和效率等在内的诸多因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 好的评价
      0%(0)
  • 差的评价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60,816.40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