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汽车技术 > 汽车专题 > 汽车音响
CTR-2020型汽车音响FM波段收音只有一个声道有声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14-10-29 09:27:05

    CTR-2020型调频/调幅收音、立体声放音汽车音响,磁带放音正常,AM波段收音无问题,但FM波段收音只有一个声道有声。
    分析思路:
    仅是FM波段收音时只有一个声道响,说明故障仅出在FM波段收音电路中。这部分电路主要是指从天线至左右声道隔离二极管VD1、VD2间的电路中。考虑到从天线至立体声解码集成电路KB4409②脚间的电路处理的是左右声道混合信号。由于有一个声道收音正常,说明上述这部分左右声道信号共用电路是正常的,问题仅出在由KB4409集成电路为主组成的立体声解码电路。相关电路如图1所示。检修时,可从KB4409集成电路的工作状态人手查起。

    检修方法:
    1.判断故障的大概部位
    通电开机,测KB4409集成电路各引脚电压,说明其直流工作状态基本正常,已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应进一步检查其信号输出电路。
    2.查找故障元件
    对KB4409集成电路左、右声道信号输出引脚④、⑤脚外接的R15~R18电阻及VD1、VD2隔离元件进行检查,结果发现VD2二极管开路损坏,其正、反向电阻值均为无穷大。用一只1 N4148型二极管焊上,故障排除。
    维修总结:
    该机立体声解码电路主要由集成电路KB4409 (IC2)及其外围元件组成。立体声复合信号从KB4409集成块的②脚输入,加至IC2的前置放大电路。经该电路放大后的信号分成两路:一路加至译码器作为主信号;另一路从IC2的③脚输出,经C19电容耦合重又从KB4409的11脚进入IC2内的有关电路。其中一路信号提供给鉴相器1、直流放大器1、VCO、二分频电路组成的副载波恢复电路;另一路信号供给由鉴相器2、直流电压放大器2等组成的立体声指示电路。
    1.副载波恢复电路
    副载波恢复电路的功能是在19kHz导频信号的作用下,将发送端已抑制掉的副载波恢复出来。该电路实际上是一个锁相环路。VCO产生的76kHz的自由振荡信号(不一定是很准确,很稳定),经两次2分频以后成为19kHz信号(移相90°)被送至鉴相器1,和立体声复合信号中的19kHz导频信号进行比相。如果两者频率不同或频率相同而相位不正交时,便产生一个误差电压,该电压从KB4409 12脚输出,经由C20、C21、R14组成的低通滤波器滤波除去高次成分后,又从KB4409集成块13脚输入,经直流放大器1放大后又加至VCO电路,用以控制和改变压控振动器的频率和相位,使它逐步逼近导频信号,直至两者的频率相同,相位差90°为止。此时,压控振动器已被导频信号锁定。
    2.立体声指示灯驱动电路
    立体声指示灯驱动电路由鉴相器2、低通滤波器、直流电压放大电路和触发器电路所组成。加在鉴相器2的有两种信号:一种是来自输入电路的19kHz导频信号;另一种是由分频来的但未经90°移相的19kHz信号(作为开关信号)。当上述锁相环路锁定时,开关信号和19kHz导频信号同相,这时鉴相器输出电压最小。此电压经⑧、⑨脚间所接的低通滤波器(C22电容)滤波,再由⑨脚进入IC2内的直流电压放大器2进行放大,使触发器翻动,驱动立体声指示灯电路(即此时KB4409的⑥脚输出为低电平),从而使发光二极管LED1发光,以示工作于立体声状态;当没有导频信号或者锁相环路没有锁定时,相位比较器2输出电平升高,从而关闭指示灯驱动电路(即KB4409集成电路的⑥脚输出为高电平),立体声指示灯LED1熄灭。
    3.立体声同步开关式解码电路
    立体声同步开关解码电路包括立体声开关电路和双平衡解码电路。来自锁相电路(第一个1/2分频电路输出的信号)的38kHz副载波经立体声开关电路(其实是削波整形电路)形成38kHz的开关信号,去控制输入给平衡解码电路的立体声复合信号,随左、右通道的交替导通,分离出L信号和R信号,并分别由④脚和⑤脚输出,经由R18、VD1和VD2隔离后,输送至后级的功放电路。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VD2是立体声收音电路的一路信号输出二极管,在此处既起信号耦合作用,又是隔离二极管。在FM波段收音时处于导通状态,其他状态时处于截止状态。当其开路以后,致使这一路立体声信号在此处阻断,从而导致了上述故障。
 

关键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58,902.34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