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汽车技术 > 汽车相关
基于汽车原厂维修手册的《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汽车维修  作者:佚名  2016-09-14 11:11:45

     《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电器》等专业课知识为基础,是针对于汽车维修工作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专业课程。该专业课程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中还处于学科型体系阶段,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够生动,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想教。另一方面,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汽车技术服务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数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企业奇缺高级维修人员。而我们培养的大量的汽车专业高职毕业生难以满足“一上岗即能独立工作”的企业用人要求。究其原因,就是高职汽车专业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数量、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针对上述情况,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对《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探讨,提出了基于汽车原厂维修手册的《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一、与专业教材相比较,汽车原厂维修手册的优点
      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感知越丰富,观念越清晰,形成概念和理解知识就越容易,同时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便于学生自习、复习和进行作业。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强调:“地方、行业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课程和教材。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目前《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汽车检测与诊断基础、发动机的检测与故障诊断、电子电控系统的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底盘的检测与故障诊断、电气系统的检测与故障诊断。在编写体例上,仍然是过去知识结构、学科框架模式,跟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完全一样,没有职业教育的特点,不适合职业岗位和能力培养需要,教材寻章摘句、东拼西凑,多是旧内容的拼盘和杂烩,没有创新,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上相互涵盖,重复率高。
        高等职业学校以“能力为本位”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相应地,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也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必然需要适应它自身的要求。随着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以及项目教学法等,成为了学校常规教学的手段。那么,教材如何适应教学方法与模式的这种转变,以史好地契合当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作为体现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教材,怎样才能适应当前教学过程上的变化,是我们需要了解和作出努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材相比,汽车原厂维修手册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作为高职高专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的《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材使用,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汽车原厂维修手册是生产汽车的公司提供给汽车4S店的服务资料,内容详细准确,提供比较权威的保养、维修信息。一般不同的汽车生产商提供的汽车维修手册在形式上会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信息、车身金属构件和装饰件、车身维修、车身系统、制动器、诊断/导航、传动系统/车桥、驾驶员信息娱乐系统、发动机、暖风通风与空调系统、电源和信号分布、车顶、安全与防护、座椅、转向系统悬架系统、变速器等汽车零部件安装、拆卸、诊断、维修信息。汽车原厂维修手册编排图文并茂,步骤清晰,易于操作,一步步引领读者完全掌握汽车应用、维修与故障处理技巧。汽车原厂维修手册作为教材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实例项目和作业与练习的设置等方面都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容量和广度、内容的组织编排、所体现的教学方法、以及理论和实践性环节的兼顾方面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汽车原厂维修手册作为教材体现了汽车维修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上的具体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 好的评价
      0%(0)
  • 差的评价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74,816.41000 毫秒